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三日,在对越自卫还击的战场上,为了吸住敌人的火力,掩护战友安全转移,李启同志,112团4连一排的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彝族战士,奋战火海,英勇捐躯。上级党委根据他生前志愿,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,追记一等功。中央军委授予他“战斗英雄”的荣誉称号。
李启同志一九五九年八月出生在云南省富民县一个密岔人(云南彝族的一个分支)聚居的山寨,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入伍,不久后部队转移到红河边上。一天,李启正同战友们爬上公路边的一座陡崖砍竹子,突然,一阵枪声从红河对岸传来。李启机警地注视着河那边连绵起伏的山岗,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掩蔽在丛林里的工事,气得握紧拳头,手指格格发响。当他扛着竹于走下公路时,迎面走来了一群我方沙族边民。他们多是老弱妇孺,挑着铺盖和炊具,被迫向北疏散。他们拉住李启的手,向他控诉入侵的越军打死打伤我边民的暴行。李启胸中燃起怒火,犹如红河里掀起的狂澜。深夜,他伏在马灯前,含着热泪,写下了钢铁般的誓言:
我决心把自己的生命,投入到惩罚越南侵略者的战斗中去,为被杀害的阶级兄弟报仇雪恨!
严惩侵略者的自卫还击战终于打响了!
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三日,我军插到了越南西北重镇柑糖的外围。李启所在的四连,担任了夺取无名高地、二一九高地和三六九高地的任务。
这三个高地,是越军在柑糖外围的重点防御阵地之一。它控制着保胜至柑糖的公路。越军头目下令死守,以阻止我军南下柑糖。在三个高地上,敌人驻扎了一个营指挥所和一个加强连,构筑了八道堑壕、三十六个火力点,一个大尉营长负责指挥。
用一个连的兵力攻打敌人的一个加强连和一个营部,这必然是一场激烈的战斗。早上七点钟,一发发炮弹在敌人的阵地上开花,趁着弥漫的硝烟,我军向无名高地运动。要贴近无名高地,必须穿过两条公路和一条小河;而在到达公路之前,还要经过一个陡峭的绝壁。李启参加了突击排,他跟着班长,利用每一丛茅草,每一棵树干,一步一步地向前运动。来到绝壁之上,他学老战士的样于,把枪背好,紧紧弹带,就抱头向山下滚去。这样,避开敌人正面的封锁火力,一下于就滚到了公路上,马上跃起疾跑,再跨过一道小河,便钻进了无名高地的草丛里。
运动到距离敌人堑壕只有五米的地方,敌人发现了,弹雨扫过来,还用喷火器喷了一枪。李启火速地投出两枚手榴弹,大喝一声,第一个跳进敌人堑壕,在他带动下,全班一齐跳进去,迅速把堑壕里的敌人肃清了。
突击排刚在无名高地上站住脚,二一九高地上的敌人便嚎叫着开始反扑。排长命令:“散开队形,把敌人放近再打!”敌人上来二十几个,当他们进到三十米左右的地方,排长把手一挥,全排一齐开火,二十几个敌人全部倒下,没有一个再爬起来。李启沉着镇定,枪不虚发,两枪报销了两个敌人。
|